公司新闻
暑期充电课程大礼包 | 消化系统疾病研究专场,解码“菌-宿”失衡的消化道全景战局
绘谱学堂六周年啦,六载深耕,绘谱学堂始终致力于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已成功举办70+场线上专题学术讲座,诚挚感谢70+位嘉宾和科研同仁们的一路同行!绘谱学堂六年来秉持 “技术前沿性、机制深度性、功能验证性、转化实用性”,特邀70+位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原创高分论文的第一/通讯作者进行线上分享,全面解锁肝病、糖尿病与肥胖、饮食、神经退行性疾病、消化性疾病、肿瘤、中医药等多种疾病研究方向的奥秘,学术干货满满哦!
【六周年特别回馈】
我们系统梳理了往期绘谱学堂的课程内容,精心为大家准备了专题课程合辑大礼包,非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肥胖、肿瘤/癌症、消化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中医药研究、脂质组与脂肪酸、代谢流实验设计与应用、代谢组学数据获取与应用九大专题,全方位满足不同研究方向的需求,为各位研究者们献上一份学术厚礼,开启您的 “精准学术充电” 之旅吧!
【活动要求】
解锁绘谱学堂超值课程礼包,2步即可轻松get!
第一步,将本篇文章或海报转发至您的朋友圈(要求无屏蔽无分组),让更多朋友一起解锁绘谱学堂的无限魅力;在转发的同时,欢迎您分享参加绘谱学堂的听课感受与收获,或是谈谈印象深刻的课程,或是期待的未来讲座主题等等……
第二步,把朋友圈分享截图发送至麦特绘谱工作人员微信号,即可领取课程礼包。
工作人员微信
*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麦特绘谱所有。
【活动时间】
7月1日至9月30日,内容丰厚,机会难得,千万不要错过!
快来领取第四弹消化系统疾病专题课程资源包,关注麦特绘谱公众号下期精彩内容也不要错过,让绘谱学堂成为您突破研究瓶颈的“加速器”——毕竟,好的科研思路,永远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哦!
【消化系统疾病专场课包内容一览】
消化道疾病并非单一菌株或局部炎症的孤立事件,而是“微生物-宿主”多轴失衡的整体失序——病原体劫持菌群生态位重塑微环境,胆汁酸与膳食信号联手改写代谢流向,促炎饮食持续富集致病菌进而放大免疫-代谢耦合失衡,肠-肝-脑跨器官网络同步震荡,最终演化为一场贯穿管腔、黏膜、血液乃至中枢神经系统的生态风暴;本专题即以全景视角纵深剖析这一失衡链条,为重建跨物种、跨代谢、跨信号的动态平衡轴提供精准干预的新坐标。
《肠道菌群及相关代谢物在弓形虫引起致死性肠炎中的作用研究》——杨静 云南农业大学
当弓形虫包囊污染的烤串经口腔摄入,这一看似普通的饮食行为,实则可能悄然触发一场致命的肠道炎症风暴。弓形虫,这一全球近三分之一人口携带的隐性病原体,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可迅速突破防线,将肠道转化为激烈的炎症战场。那么,弓形虫究竟通过何种机制操纵宿主肠道环境?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在这一过程中是协同致病还是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Yang J, Liu S, Zhao Q, Li X, Jiang K. Gut microbiota-related metabolite alpha-linolenic acid mitigates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induced by oral infection with Toxoplasma gondii. Microbiome. 2023;11(1):273. Published 2023 Dec 12. doi:10.1186/s40168-023-01681-0
《犊牛肠道微生物代谢物熊去氧胆酸缓解肠道炎症的机制研究》——马玉林 中国农业大学
奶牛场里,腹泻性大肠杆菌正用耐药性筑起 “铜墙铁壁”,抗生素的炮弹越来越难穿透。这让犊牛的肠道变成了危城,肠道微生物代谢物熊去氧胆酸作为一种潜在的天然抗炎剂,其能否有效打破耐药菌的防御壁垒,恢复肠道稳态?
参考文献:He Z, Ma Y, Yang S, et al. Gut microbiota-derived ursodeoxycholic acid from neonatal dairy calves improves intestinal homeostasis and colitis to attenuate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producing enteroaggregative Escherichia coli infection. Microbiome. 2022;10(1):79. Published 2022 May 28. doi:10.1186/s40168-022-01269-0
《胆汁酸-菌群代谢促进胆汁反流性胃癌发生的作用机制研究》——王守丽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胆汁反流至胃部,这一消化系统的异常事件,可能成为胃癌发生的潜在诱因。当胆汁“误入歧途”,与肠道菌群形成致癌联盟,它们如何共同作用于胃黏膜,促进癌变进程?
参考文献:Wang S, Kuang J, Zhang H, et al. Bile Acid-Microbiome Interaction Promotes Gastric Carcinogenesis. Adv Sci (Weinh). 2022;9(16):e2200263. doi:10.1002/advs.202200263
《促炎饮食通过介导肠道菌群及代谢物改变促进克罗恩病发病的作用及潜在机制》——冯瑞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餐桌上的一块红烧肉、一勺红油火锅,可能正在肠道里掀起慢性炎症的风暴。克罗恩病作为一种复杂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饮食、肠道菌群及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而肠道菌群在这场饮食引发的战争中,又扮演者怎样的“内应”机制?
参考文献:Tian Z, Zhuang X, Zhuo S, et al. Dietary inflammatory potential mediated gut microbiota and metabolite alterations in Crohn’s disease: A fire-new perspective. Clin Nutr. 2022;41(6):1260-1271. doi:10.1016/j.clnu.2022.04.014
《Understanding Gut microbial role in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using Phenotype-based strategy》——赵玲 香港浸会大学
有些人总被腹痛腹泻折磨,检查单却显示 “一切正常”—— 功能性胃肠病就像个“隐身衣”,用模糊的症状挑战医学常识。当患者与健康人看起来没两样,传统研究就像在“浑水摸鱼”。肠道菌群藏着破解谜题的密码,可该如何在迷雾中锁定目标?不妨换个策略从表型入手,或许能揪出那些藏在菌群里的 “隐形操控者”,让难缠的胃肠病无所遁形。
参考文献:Zhao L, Yang W, Chen Y, et al. A Clostridia-rich microbiota enhances bile acid excretion in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J Clin Invest. 2020;130(1):438-450. doi:10.1172/JCI130976
【绘谱学堂一起学】
学科覆盖广:讲座内容涵盖肠道菌群与宿主互作、癌症微环境调控、心血管代谢机制、神经退行性疾病分子标志物、膳食干预与健康、中药多组学整合分析、畜牧微生物组应用等热点方向。
技术前沿性强:分享多组学联合分析、同位素示踪代谢流技术、代谢网络建模、临床转化研究等创新方法学。
实用价值高:从基础机制探索到转化医学应用,助力研究者提升课题设计能力与数据分析水平。